?? 2。3。3 水稻品種的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性 水稻進入生殖生長之前,在受高溫短日影響下,而不能被縮短的營養(yǎng)生長期,稱為水稻的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。它不受環(huán)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種本身所固有的特性,又稱為品種的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性。
??營養(yǎng)生長期中受短日高溫所縮短的那部分生長期,稱為可消營養(yǎng)生長期。 水稻的“三性”是氣候條件和栽培季節(jié)影響下形成的,對任何一個品種來說,三性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。根據品種的感光性、感溫性的強弱和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的長短,劃分光溫反應類型。
??實際上就是將不同生態(tài)類型的稻種的三性進行組合。早稻品種,絕大多數感光性弱,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短至中等,感溫性中等,沒有感光性強和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長的;中稻品種,多數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較長,感溫性中等至強,感光性較弱;晚稻品種感光性強,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短至中等,感溫性強至中等。
??我國晚稻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偏短,沒有感光性弱和中等的,晚稻的感溫性要在短日條件下才能體現。早稻類型的品種在溫帶高緯度地區(qū)種植,能在夏季日照較長條件下正常抽穗,在低溫來臨前成熟,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5?/FONT>6月,日照較長的條件下,開始幼穗分化完成發(fā)育轉變;晚稻類型品腫,不適于溫帶高緯度地區(qū)栽培,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可作單季晚稻和雙季晚稻栽培;中稻類型品種,早熟中稻其“三性”偏于早稻,遲熟中稻品種"三性"偏于晚稻。
??早季栽培時,抽穗期比早稻顯著延遲,晚季栽培時又比晚稻延遲。 2。4 水稻“三性”在生產上的應用 2。4。1 引種方面的應用 不同緯度間引種,北種南引,一般不宜引用早熟品種,因其對高溫反應敏感,發(fā)育快而易出現早穗、穗小、粒少而減產;南種北引,引用感光性弱的早稻早熟類型的品種較易獲得成功,而引用感光性強的晚稻品種則難于成功,不宜引用;不同海拔高度引種,在同緯度,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引種,生育期縮短,成熟提早,引遲熟品種較為適宜。
??相反,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引種,應引用早、中熟品鐘。 2。4。2 在栽培方面的應用 為了滿足各種耕作制度,對水稻品種搭配、播栽期安排等的要求,以保證穩(wěn)產高產,需要考慮品種的光溫特性。 品種搭配 南方雙季稻三熟制稻田,早稻應選感光性弱,感溫性中等,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長的遲熟早稻品種;而早熟品種,感溫性強,基本營養(yǎng)生長期較短,秧嶺稍大易早穗,產量難以提高,晚稻品種因對短日條件要求嚴格,早播也不能在早季抽穗、成熟,只能作晚稻栽培。
?? 播種期的安排 感溫性較強的品種宜適當早播,培育適嶺壯秧,以充分利用溫度較低的早季前期進行營養(yǎng)生長,這種品種遲播,即使秧嶺很短,往往會引起早穗;感光性較強的晚稻品種,秧嶺彈性大,連作晚稻栽培時可適當遲播,但應控制在當地安全齊穗期齊穗。
?? 2。5 水稻品種的分類 品種是在一定地區(qū)和栽培條件下,經過長期人工和自然選擇而形成的栽培稻的基本單位,它具有一定的遺傳特性,在同一品種中的個體具有較一致的植物學特征和生物學特性,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耕作制度有較強的適應能力。
?? 2。5。1 品種的分類 可分為早稻(早、中、遲熟)、中稻(早、中、晚熟)、晚稻(早、中、晚熟),熟制是因地、因時相對而言。我國水稻品種全國熟性期的劃分,是以各品種在南京的抽穗期作為標準;地區(qū)熟性期的劃分,則按地區(qū)品種在當地的生育期長短而定,不同熟期類型的品種,具有不同的生育期日數、不同生育型,在不同的生態(tài)條件下生長,因此必須按熟期特點進行搭配和?取相應的栽培措施。
?? 2。5。2 按穗粒性狀分類 分為大穗型和多穗型,大穗,桿粗、葉大、分蘗少、單株穗數少而穗大粒多;多穗型,桿細、葉小、分蘗多、單株穗數多而穗小粒少。在栽培上大穗型采取低群體、壯個體,重視中期施肥,后期養(yǎng)根保葉的措施;多穗品種適于密植,中期調控氮素,后期防倒伏。
?? 2。5。3 按株高分類 分高、中、矮桿品種,梗稻偏矮、秈稻偏高,其標準:株高低于100厘米為矮桿,高于120厘米為高桿,其間為中桿。 2。5。4 按雜交稻和常規(guī)稻分類 表現出明顯的雜種優(yōu)勢,易取得大面積高產,但制種不孕率高,成本也高;常規(guī)稻不制種,利于良種的加速繁殖,成本也較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