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嘉誠旗下資產非常多,既有房地產物業(yè),又有股票,還有其他資產,所以一旦長和系需要現(xiàn)金的時候,李嘉誠就會出售這些資產變現(xiàn)。據(jù)有關媒體報道稱,潘石屹正在清倉國內資產,至今已賣掉300億元資產,最終的計劃是將SOHO中國的核心資產“八大金剛”全部出售。
1、李嘉誠為什么不斷的拋售資產?
李嘉誠是個精明的商人,得以在香港最動蕩的年代起家,靠的本領便是準確判斷形勢,然后低買高賣。但如今企業(yè)、物業(yè)遍布全球的“長和系”公司,為何此刻單在內地、香港在內的大中華區(qū)頻頻套現(xiàn)?2007年的金融危機使李嘉誠的財富縮水了1000億,1996年,大盜張子強曾綁架了李嘉誠長子李澤鉅,并持槍闖入李嘉誠住所,取得十億元贖金后逃去,
這些事件并沒有影響李嘉誠對香港的信心,甚至在2012年,李嘉誠還做出這樣的表白:“我1940年到香港,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,自己身為中國人,永遠都是中國人。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,我說話很少那么堅定,”然而在短短不到幾年時間里,李嘉誠卻出現(xiàn)了差不多180度的轉彎。李嘉誠曾經有句經典話語“不掙最后一個銅板”,
2、為什么李嘉誠那么有錢,還要把國內好多資產賣掉?
因為李家在英國盛極而衰,出現(xiàn)了大量的赤字,現(xiàn)在急需資金補缺口。由于李嘉誠在英國的產業(yè)過于龐大,以至于英國擔心李家對于英國的命脈掌握超出可控范圍,與其說李嘉誠是一個杰出的企業(yè)家,倒不如說他是一個眼光毒辣的投機高手。說直觀點就是什么賺錢就投資什么,而不是通過自己創(chuàng)造什么實業(yè)并產生衍生價值,因此李嘉誠曾貴為亞洲首富,但卻沒有任何產品是銷往海內外的。
他投什么都能賺錢,卻很少把企業(yè)做成行業(yè)翹楚的,因為只要錢到手,再好的質地也可以拋售,把目標轉向下一獵物。這幾年英國跟風老美打壓華企,而李嘉誠在英國布局了電信、發(fā)電、水利、天然氣、出租車公司等等,其中電信和發(fā)電占比均超過當?shù)厥袌鋈种?,這已經對英國構成了所謂的“威脅”,但由于李家跟英國皇室關系不錯,所以沒有正面打壓。
然而迫于美國和歐盟壓力,李家的企業(yè)被各種擠兌,甚至被挖坑,在賺的盆滿缽滿之后又把利潤盡數(shù)回吐,但李家不愿意輕易放棄在英國苦心多年布局的龐大產業(yè),所以拋售國內物業(yè)和公司給境外公司補窟窿、鋪道路,希望能繼續(xù)把產業(yè)重心放在英國。所以說白了就是現(xiàn)在境外產業(yè)賠錢了、缺錢了,又不想繼續(xù)在國內開發(fā)市場,所以拋售國內資產彌補在外的困境,
3、繼清空內地資產后,李嘉誠開始一直不停地拋售香港資產,是什么原因?
李嘉誠其實從來就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商人,既不是巴菲特,更不是比爾蓋茨,他的商業(yè)帝國從一開始就建立在政治投機的基礎之上,把李嘉誠說成純粹的商人,只看錢,不管政治,絕對是對李嘉誠最大的誤讀。李嘉誠并不是財閥世家,只是一個暴發(fā)戶,早期在香港并沒有什么地位,哪怕后來成為首富,在香港富豪圈里面也是另類,他既不是以包玉剛為首的上海南下財閥的圈子,也不是以霍英東為代表的廣東籍財閥的成員,所以李嘉誠靠向另一勢力,即港英政府和以匯豐為代表的英國財團,靠著與他們的密切關系,在地產領域大展拳腳,而且大有斬獲,才建立了后來的李家天下。
改革開放以后,李嘉誠也是很晚才進入內地發(fā)展,并不是像霍英東、胡應湘他們那樣是改革開放的積極推動者,說實在的,李嘉誠不過是想摘改革開放的瓜,香港回歸以后,李嘉誠其實并不得志,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(qū)政府跟他在許多問題上并不一致,特別是在大建公屋和大規(guī)模填海造地問題上,更是針鋒相對,矛盾的尖銳甚至逼董建華下臺,曾蔭權的上臺,多少緩和了特區(qū)政府和李嘉誠他們的矛盾,但是好景不長,隨著唐英年的失敗,和梁振英主政香港,李嘉誠覺得他在香港和內地的大勢已去,所以就大規(guī)模撤資,而且盡管他在英國的投資一直都沒有帶來理想的回報,他任然堅持把從內地和香港撤出來的資金大量投向英國,可見他和英國的源緣有多深。